《和时间赛跑》教后反思
永泰县实验小学 金 永
几句题外话
很久没有开公开课了,心里不免有几分胆怯。这是我告别校园一年后的第一节公开课,不知自己是否还有当年的激情、当年的自信。所以在准备时显得格外谨慎,教案一改再改,环节一再斟酌。但不管怎样,这“千呼万唤始出来”的课,终于带着几分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的羞涩闪亮登场了。
教后杂感
课上完了,没有大获成功的那份喜悦,一切都平淡如水。静静地坐在电脑前细细回味课上的点点滴滴,真是有得有失,有喜有忧。站在鼓励自己的角度,还是先品品几颗成功的开心果吧!
开心果一:孩子们学会了自学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指出,“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”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”。可见,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是多么得重要。这节课在简单的谈话导入后,我安排了长达近十分钟的学生自学环节。教室里静极了,孩子们都沉浸在与文本“零距离”的境界里。我悄悄地绕着教室巡视,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学会了自学,而且个个有模有样,①懂得用横线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;②居然在句子旁密密麻麻地写上了许多自己的见解。也许这些见解不一定尽善尽美,但学习总是要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,从做的不好到做的完美的过程。我不禁一阵高兴,啊,这群小调皮渐渐会自学了!
开心果二:孩子们学会了质疑
孔子曾说:“疑是思之始,学之端。”陆九渊主张“学贵有疑”。此外,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,培养孩子学会质疑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在课堂上,我让学生自学后质疑。我预设了这样的过渡语:爱因斯坦曾说: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。在自学中你们有哪些疑问?尽管只是平淡无奇的过渡,但却“一石激起千层浪”。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,淘气的林志斌都快把手举到我的鼻子底下了,他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问题:“为什么那几步很小很小,用途却很大很大?”其他同学的问题也不逊色,有“爸爸给我说了一个什么谜?”“为什么爸爸的话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?”“为什么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,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?”等。我感动于学生质疑的那份热情。尽管有部分问题还有几分粗糙,几分稚嫩;尽管我不是孙双金,我不能引领我的孩子们现场打磨出精致的问题;但我仍欣慰于孩子们的长进。
开心果三:孩子们学会了发表见解
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,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。这应该也是新课程的理念吧。让学生大声说,敢于说,规范说一直是我教学的追求。在这节课中,我常听到这样的语言“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”“我觉得”“我认为”;我不会忘记陈舒荧的那句“从这儿时的照片里,感受到时间就像泼出的水,再也收不回来了!”;我不会忘记张欣辰说“从这件小小的旗袍,从这张可爱的照片我感受到时间在流逝,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爸爸说的那句话“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,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”;我不会忘记……孩子,我祝贺你们的长进。相信不久的将来,你们一定会说出更多更精典的见解!
开心果四:几句诗意的课堂语言
拜读过名师们的实录,我曾被那极富诗意、极富文采的课堂语言深深地震憾,也曾很刻意地在平日里修炼自己的课堂语言。在脑中细细地过滤自已在课堂上的每一段语言,记忆终于定格在那几句自认为诗意的语言。
A、爸爸的话里透出淡淡的悲伤,缕缕的无奈,以及对我深深地期待,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一齐来读读爸爸的话。
B、谢谢你如诗般的解说,照片上可爱的女孩如今已经长大。是啊,我们也许可以改变许多东西,但我们无法阻挡的是时间的脚步。
C、感谢你和我们分享那精彩的瞬间,多么经典的体会,时间就像一盆水,泼出去了,就再也收不回了。
D、孩子们,时间无处不在,它正悄悄地从你身边流逝,你听到它奔走的脚步声了吗?尽管时间一去不返,尽管“所有时间里的事物,都永远不会回来”,但是,“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,你就可以成功。”
过足了成功瘾,是该正视课堂上那几个不太和谐的音符,做一番彻头彻尾的反思。
反思一:无序与条理的冲突
让学生自学相关段落后交流、汇报,似乎已成了新课程下新课堂的一种时尚,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也赶了回时尚,安排学生先自学后汇报、交流的环节。学生的反应还算热烈,作为执教者的自己也常在学生游离文本太远时扯一扯,导一导。猛然间想起一句话:风筝尽管飞得很高,总有下面的线牵着。那我们课堂中的收和放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道理呢?《和时间赛跑》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,作者主要分两方面阐述“为什么和时间赛跑?”“怎样和时间赛跑?”这两块之间有着很强的条理性和层递性。学生的无序汇报与文章条理性之间的冲突,该如何化解?这将是我心头的一大困惑。
反思二:都是“意味”惹的祸
几次修改教学设计后,终于郑重其事地将原先预设为“谈感受”的环节改为“现场采访”。 采访的问题是:你们的爸爸、妈妈是干什么的,珍惜时间对他们意味着什么?原以为这个预设将会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长点,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,从而成这节课的一大亮点。但事与愿违,问题一抛出,学生一脸茫然,我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,立马示范说,才有几个同学胆怯地说了几句,实在是大煞风景。我百思不得其解,课后与孩子们交流,才明白原来都“意味”惹的祸,学生不理解“意味”的意思。我不禁反思,①备课是多么精细的活儿,有时就该细致到一个词。②“关注学生”“以学生为本”这些看似朴素的语言,做起来又是何等得不易。
反思三:评价,想说爱你不容易
很欣赏孙双金老师的观点,“学会赞美学生”,很欣赏于永正老师的那句“每次上课,我总为学生准备了100顶高帽子。”学会赞美学生,这可是一门艺术。在实际的教学中,自己的评价语言还略显单调,对学生的赞美还无法发自内心,不能很好评价语言的激励性、启发性的功能。的确,评价,想说爱你不容易。
转载http://blog.eduol.cn/user1/sxjinyong78/archives/2006/40322.html